
近日,暨南大学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完成的一项全国性研究在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发表,首次系统揭示了我国环境温度与动物伤害的关联规律。研究表明国尚策略,气候变暖会显著增加动物伤人风险,且呈现明显的时空与人群差异,未来高排放情景下气温相关的动物伤害负担或进一步加重。
温度每升1℃,非哺乳动物伤害风险飙升7.54%
据了解,这项覆盖我国31个省份的大样本研究,整合了2006-2017年及2019-2021年国家伤害监测系统的859321例动物伤害案例,采用条件逻辑回归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相结合的方法,分析了温度对动物伤害的影响。
研究发现显示,日平均温度每升高1℃,非哺乳动物伤害风险增加7.54%(95%CI:7.12%-7.96%),远高于哺乳动物的1.75%(95%CI:1.62%-1.87%)。细分来看,哺乳动物伤害中狗咬伤的风险增幅最为突出,达2.01%(95%CI:1.86%-2.15%);非哺乳动物中,蛇咬伤受温度影响最大,风险飙升11.82%(95%CI:10.44%-13.21%)。
这一结论与临床实际情况也高度吻合。数据显示,我国每年遭遇毒蛇咬伤的患者可达25万到28万例,蛇伤患者的致残率高达35.18%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梁子敬介绍国尚策略,医院收治的蛇伤患者集中在每年七八九三个月,这是因为夏季28-30℃时蛇类活动最为频繁,而冬季因蛇类冬眠。12月至次年2月医院急诊科几乎无蛇伤病例。
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学科带头人康新也介绍,犬、猫等动物伤以7-8月天气炎热的时候为暴露高峰,家犬致伤占主导,珠三角地区尤为突出。
南方、儿童、农民成高危关键词
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动物伤害的异质性特征,为精准防控提供了明确靶点。人群方面,男性、5岁以下儿童和农民的温度相关动物伤害风险最高。其中儿童群体风险尤为突出,0-10岁犬风险最高。康新分析,这与高温天气儿童户外活动频繁、防护意识薄弱、自卫能力有限、好奇心强但逗弄方式不当、身高较矮易被攻击等因素密切相关。
空间分布上,我国南部和中部等温暖地区风险显著高于其他区域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潘越峻指出,城市动物伤以猫狗抓咬伤为主,春夏季节因穿衣单薄,就诊量大幅上升,且伤害多集中在四肢部位,该院年均接诊此类患者约5000例。
时间维度上,除夏季高发外国尚策略,研究还发现2009年、2010年和2020年是温度相关动物伤害风险相对较高的年份。结合未来气候情景预估,在代表高度温室气体排放的SSP585情景下(社会经济快速发展、碳排放浓度高),2090年代我国温度相关的动物伤害负担将比2010年代增加13.89%(95%CI:9.19%-18.63%)。
防控需精准发力
专家呼吁分场景筑牢安全防线
面对气候变暖带来的防控压力,我国已逐步完善医疗保障体系。比如截至2023年9月,广州市已设立145个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,提供24小时伤口冲洗、清创、疫苗接种等服务。
专家结合研究结果与临床经验,也提出针对性防控建议。在温暖地区需将春夏季节列为重点防控期,南方地区尤其要加强夏季蛇伤预警,登山、田间劳作人员需避开草丛、溪边等高危场所。 针对男性、0-10岁儿童、农民等高危人群,开展专项科普,强化儿童监护人的安全教育,引导正确与动物互动。
农村地区需加强犬只规范管理,城市居民在高温时段减少与陌生动物近距离接触,穿着厚实衣物降低伤害风险。康新表示,被动物伤害后,需及时前往正规处置门诊,尤其是Ⅲ级暴露者要规范使用被动免疫制剂,避免自行绑扎等错误急救方式。
暨南大学研究团队表示,该研究填补了发展中国家温度与动物伤害关联的大样本研究空白,为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公共卫生挑战提供了科学支撑。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,未来还需进一步完善跨区域防控机制,动态调整防护策略。
文| 记者 张华
图| 视觉中国国尚策略
翔云优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